图片

棋牌游戏大全_棋牌游戏下载_官网推荐最火爆棋牌游戏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写作指导 > >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来源::未知 | 作者:棋牌游戏大全_棋牌游戏下载_官网推荐最火爆棋牌游戏平台* |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 
鉴于从四川省第六次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奖中发现,送来参评的论文大都不很规范。我们分析其原因后,觉得有必要让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法则,因此委托林之达教授为此撰写《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一文,在《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3、74、75、78、79期上连载。第七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后,决定出论文集,觉得林教授的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故刊载以飨读者。

第六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委员会共收到论文82篇,是历届收得最多的一次。这说明我省广大电视工作者认识到了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并亲自投身到理论研究中来,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论的充实和提高会带动实践的跃进,它预示着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久的将来会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评奖过程中发现不少好论文,也发现不少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的区别;二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些浅显、简要的介绍。
我们通常见到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论文或叫科学论文;另一类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是论证某一新论点或某一新的总论点极其分论点得以成立的证实性论文;议论文是那些谈自己的观感、意见、主张甚至奇想的陈述、阐释性论文,我们在报上看到的政论、时评以及《古文观止》所收集的那些论文就属于这一类。这两种论文的区别如下:
1?学术论文更强调一个“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就毫无价值;议论文虽然也讲究一个“新”,但有时可重复议论。例如,某年如发生洪水泛滥,中央和各省市的报刊都要发表一些强调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续发展之类的议论文章,过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滥,全国各类报刊又会而且应当发表一系列同一内容的议论文,以增强社会教育效果。
2?学术论文强调论据的确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强调用第一手材料;而议论文虽然也用论据,但不特别苛求。甚至有的议论文是作者靠思辩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3?学术论文的论证及格式讲究规范,而议论文却不拘一格。
由于没有把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区别开来,对学术论文的了解不够,有的同志就自觉不自觉的写成了普通议论文,因而呈现出三个相应的缺点: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陈饭,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观点;二是比较空泛,论据不足,又不典型,没有说服力;三是论文的格式不规范。
所以,我们在写广播电视学术论文时要提醒自己:不要写成普通议论文了,要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来写。

按学术规范来写学术论文,首先在确定选题上就很讲究。如写普通议论文,其题目常常是自己随意定的,而写学术论文,其题目的确定就不那么随便了。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
据我了解,我们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作者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大多数没有做过这一工作,或没有认真地全面地了解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这是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
为什么一定要先做这一工作呢?
前面我们说了,学术论文更强调一个“新”字。既然要“新”,就要了解“旧”(这里的“旧”不是陈旧的旧,而是表示“已经有了”的意思),不了解“旧”,便不知道“新”,这就要查一查人们在广播电视方面已研究了哪些问题?进行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人写过你正打算要写的题目?如没有,那你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谈新问题,是在开垦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一块“处女地”,是通常所说的填补学术领域的一块空白;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写了文章;那就看一看这些文章的结论正不正确? 你赞不赞同?如不赞同,你可写批驳性文章;如赞同,再看一看这些文章的视角、立场、切入点、论据、论证逻辑等等是否有问题,如有,你可写商榷性文章。总之,你在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所确定的题目才不会与已发表过的论文在题目、观点上重复,才有新意,才有学术价值。
在我国学术界(这里指除香港、台湾以外的大陆学术界),除自然科学外,发表的千千万万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的很少。诸如哲学、文学、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论文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的近乎零。为什么?不规范,人家对你论文论点的新意性不相信。因为,我们绝大多数论文作者未对论题的研究史进行全面考察,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这个课题,如有,研究得怎样,自己的这篇论文与以前发表过的同名或同内容的论文有什么不同。没有搞清楚自己所写论题的研究史便雄辩滔滔,论点飞扬,似乎是开山之作,一查,早已有人发表过同一观点了。因此,国际上学术论文规范之一就是,要求在论文里辟一大篇幅对论题的研究史作出述评。香港、台湾的学术论文中的这一部分名之曰“文献回顾”或“文献探讨”。学术论文里有了这一部分内容,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你这篇文章是否有新意,新在哪里,有根有据,可供稽查核实,比起那些无论题研究史述评而又标榜自己“观点新”,“是创见”甚至“填补了学术空白”的论文来,就更可信了。
为了与国际学术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也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承认,被引用得更多,我们的学术论文应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的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要按国际学术界的规范来写。当然,根据中国国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逐步来,有一个过渡。比如,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就没有要求他们对论题的全部研究史进行考察,只要求他们掌握论题近十年的研究动态。对于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业务繁忙,不必十年,但至少要对所选题目近三五年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对自己严格一些的作者或具有查资料方便条件的作者,可多了解一些年限的研究动态,对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及其可信程度是有好处的。
如何了解广播电视的研究动态呢?
传统的做法是查《全国报刊目录索引》中的广播电视部分,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新闻与传播》专辑,看看全国各报刊究竟发表了哪些有关广播电视的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哪些论文题目与你打算要写的论文题目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再根据索引所提供的文章出处,把这些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文章复印出来研读。
传统的做法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速度很慢,效率很低。如果你们单位资料室能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或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订阅每年的“报刊资料库”(光盘)就好了。用电脑在这光盘上查与你打算要写的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就太方便,太轻松,太迅速了。
研读了最近三五年发表的有关广播电视的论文,特别是与你拟写的题目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你不仅把握了最近几年研究广播电视的动态,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而且,对你拟写的文章及其论点是否有新意,是否有价值,心里就有数了。


研究、把握了广播电视的研究动态后,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根据研究动态、选题原则和主客观条件确定选题。
如果您从广播电视研究动态里发现,已有人发表过您正打算写的文章及其观点,您就得根据选题原则和主客观条件重新确定自己的选题。选择与已发表的论文在题目上或在观点上或视角上或
方法上不重复的论题。
选题的第一个原则是尽可能选自己感兴趣甚至有心要钻研下去的题目。因为对它有兴趣,平时就留心得多,关注得多,接触得多,思考得多,写起来就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相反,去选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心理上的疏远感不仅使自己平时对它留意得少,思考得少,而且
影响自己写作时的情绪和灵感的激发。
选题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选那些在
社会发展过程中或学科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研究,论述。评价一篇学术论文价值大小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它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答得如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 “广播电视的发展战略研究”、“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研究”、“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较小的如“四川广播电视事业集团化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给四川广播电视事业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等等。广播电视学这门学科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比如节目分类的科学性问题。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正象一棵树的根系与枝叶果实的关系一样。根深才可能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只有学科自身建设的基础理论深厚扎实,这门学科才有生命力,这门学科指导实践的应用理论才可能硕果累累。可惜,轻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应用理论研究乃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学科的明显倾向,更是年轻的广播电视学界一大倾向。因此,我在此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同志从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充足的后劲着想,在选题时多关心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轻视应用理论的研究,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是广播电视赖以腾飞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只是鉴于有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严重倾向,才提出上述特别期望的。
选题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精力和时间来决定题目相应的时空跨度。对于处在时间第一线的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不宜选择时空跨度大的题目,如“东西方广播电视比较研究”、“港台与大陆广播电视运作机制比较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等等。这类大题目涉及的资料浩瀚,非投入几年,十几年甚至毕生的精力不可,象北京广播学院的赵玉明老教授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中,对于每天为制作节目而奔忙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是无论如何也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这类时空跨度大的课题研究的,只能选一些时空跨度小的课题,挤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选题的第四个原则就是要具备所选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比如赵玉明老教授既具备完成“中国广播电视史”的主观条件:深厚的史学特别是中国新闻史和包括
哲学在内的思想方法论功底,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功底以及长期科学研究的丰富经验;又具备完成此课题的客观条件:北京广播学院拥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方面的全国最丰富的专业资料。北广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省市局、台的负责人都毕业于北广。赵教授又是《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的编者之一。这些客观条件都保证赵教授能全面、系统地收集到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资料。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我们熟悉的又容易收集资料的题目,比如播音员选播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节目主持人选择有关主持人的问题(“主持人中心制、责任制”、“主持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等等),局、台负责人选择有关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或体制改革的问题,就可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完成起来比较顺利。
以上,我们谈了在确定选题过程中要考虑“新意”、“需要”、“志趣”、“跨度”、“条件”等因素。前两个因素,即“ 是否有新意”、“是否是社会发展或学科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乃是决定论文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重要因素。后三个因素乃是关系到课题完成过程中是否有困难,有多大困难的次要因素。一个选题要使这五个因素都满足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选题只要有二至三个因素满足就行了。比如,局、台领导研究决定责成你代表局、台就某个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你虽然对这个题目不十分感兴趣,这个题目不仅时空跨度有些大,完成它的主客观条件又不完全具备,但它不只是任务,而且是广播电视界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新论题,新见解,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急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写又值得写,你就要克服困难完成这一任务。在五个原则中决定了论文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前两个原则必须坚持,而后三个原则可以有所取舍或富有弹性地灵活处理。

在确定了学术论文题目之后,我们紧跟着应做什么?又怎么做呢?
“ 这很简单,确定了题目之后不就是提起笔开始写了么?”也许有的同志认为这种简单的常识问题还值得拿出来讨论么?其实,这个本来重大、严肃而又往往被小看了的问题,恰好是造成某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缺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不要把学术论文写成普通的议论文了。写普通议论文,只要题目确定了就可以动笔写,而且,可一气呵成。而写学术论文就不能题目一定,便提起笔来信手写个简单提纲甚至连提纲也不写就一气呵成。因为,那样做就违背了学术论文的性质所规定的逻辑了。学术论文本质上是科学研究的结论表述,而结论只能产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之后,不可能产生在研究之前。如果刚确定了题目就一挥而就,那就意味着刚刚确定研究什么,还未进行研究,结论就出来了,正象一个农夫刚刚决定在土地上种什么,还没有松土,下种,施肥,除草就大谈他收获了什么一样,那才是真正违反常识了。当然,也有一挥而就的情况。如有的人特别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围绕这一方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
分析资料,有了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平时又对如何准确表述这些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反复思考,成竹在胸,一旦提起笔来,便一气呵成。这种一气呵成的过程所包含的科研逻辑环是完整的,即:
科研逻辑环 确定选题?课题设计,实施?结论表述
(明确对象?考察、分析对象?论文写作)
方   法 筛选优化?以归纳为主的多种方法?以演绎为主的多种方法
由此可见,刚刚确定了选题是不能跳过研究环节提笔写学术论文的。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结论的表述,因而,学术论文应当有一个科学结论(或新发现,新观点)为前提。至于这个科学结论与确定论文题目的时间间隔,可能存在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早已对这一课题潜心研究,已有了新发现、新观点,现在以这个论文题目为名来表述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第二种情况是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没有研究,而是以这一论文题目为课题进行研究。这第二种情况有可能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不忙撰写,专门以论文题目为课题展开研究,待得出研究结论后再撰写学术论文予以表达;二是边研究边撰写,即把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对于
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即把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对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这第二种方式是难于做到的。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要进行实验;对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学术论文(如商榷性,论战性,辩驳性的学术论文)是可以将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的。实际上,大多数非专业研究人员和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大都是将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但是,将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会产生一些弊病。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件和现象中概括出共性,抽象出本质,揭示出规律总结出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也就是科学结论的表述过程)则相反,往往先说明结论,然后举出典型实例予以证明,即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思维走向,思维方式上很不相同甚至相反。如果同时进行或者合二为一,就可能发生将后一过程的思维走向削弱甚至取代前一过程的思维走向的情况,就可能使学术论文所表述的结论(观点,发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坚实的客观性,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是老老实实的事业因而也是很费力的笨事业,而凭耳闻目睹的直观判断是很轻巧的事。所以,当把科研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同时进行或合二为一时,就容易用“轻巧”取代“笨实”,也就是不自觉地把“主观”取代了“客观”,从而也削弱了论文论点的科学性。所以,我是不大赞同把科研过程与学术论文撰写过程同时进行的。但是,考虑到本文的读者,确切些说本文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研究人员,都是为制播节目终日奔忙、辛劳的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不可能挤出很多时间进行专门的研究,因而,是可以把研究过程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鉴于广播电视工作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我在这里,就确定了选题后如何把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写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在选题确定后要界定选题的研究和论述对象。确定了选题就是确定了
研究对象和写作要论述的对象。但确定了对象并不等于明确了对象。确定了对象就是确定了研究什么,论述什么,而明确对象就是搞清楚这个“什么”的内涵和处延,就是弄明白这个“什么” 与它相邻、相似事物及其概念的界限,就是弄清它的范围。总之,要对这个“什么”进行界定。能不能省掉这个工序呢?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个工序省不得。因为,对象就是研究之矢、论述之矢的“箭靶”,如果“箭靶”模糊不清或晃动不定,就会在考察、分析、论述对象时思路紊乱。某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出现跑题,偏题,思路不清,逻辑混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确定了选题后没有对研究、论述对象进行界定,没有揭示它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把它与相邻、相似的事物及其概念区别开来。而界定对象的科学方法就是按形式逻辑学所提供的科学定义方法给对象下定义并对其外延进行科学的划分,最好把对象与它相邻、相似的事物作一简单的比较,揭示出它们的异同。界定了对象,不仅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和论述活动运转起来就有了一个稳定的“轴心”,而且,可避免在科学考察、分析和论述时与对象相邻、相似的事物混淆起来。
第二,按界定的研究对象收集资料。
我们之所以在“收集资料”前冠以“按界定的研究对象”这一定语,是因为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常走弯路: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资料大都用不上,适于研究的资料太少,远不够用,又要重新收集资料。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学家郑学檬教授的博士生,为研究中国传播史花了很多时间收集的史料,送郑教授审阅,都要不得。究其原因就是事先没有对“传播”进行科学界定,没有把“ 传播”与“新闻”、“宣传”、“
教育
”、“传递”、“交往”、“交流”等与“传播”相近的概念区别开来,所收集的资料大都是非“传播”方面的,只有重来。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在选题确定后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在收集资料时要按界定的对象收集。


说到收集资料,照常规要谈谈资料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道理,广播电视工作者都知道,用不着再费笔墨来赘述。这里只分析下面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都是在接到开会通知后才临时想个题目,匆匆写成交差的,缺乏扎扎实实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而学术论文不易显出是“研究结论的表述”,而是一种观感。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
第一,工作忙,时间紧。工作在广播电视工作第一线的确是非常忙碌的,根本抽不出大量时间,像科研人员一样从容不迫地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第二,还没有养成严谨的治学的习惯。撰写学术论文是一种治学过程。治学就要有科学精神,就要遵循我们前面说的学术规范,就要抵制浮皮潦草,东拼西凑的浮躁,就要鄙簿只追求入选、发表不讲质量的虚荣心;就要有厌恶抄袭剽窃的道德感;就要养成不按学术规范写作就不舒服的习惯。
如何解决既没有足够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又要严谨治学这一广播电视工作者撰写学术论文时遇到的独特矛盾呢?
这里我向广播电视工作者介绍一种解决这一矛盾的做法,不妨一试。
这一做法就是:早定题。定题后,平时多留意,只要见到有关这一题目的资料就收集起来存放在一起,日积月累,有关这个题目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空就整理、分析,就会有见解、想法,自己的观点便日渐成竹在胸,需要交论文时就不会“打急抓”了。早定题,不是随便想一想就是,也要象前面说的在充分了解广播电视研究动态之后,根据选题原则,主客观的需要和条件选题。早定的题最好是自己在学术上的定位,也就是这一辈子的研究方向。人生一世要想对广播电视理论有突出贡献,就要有郑板桥崇尚的岩竹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您要研究记录片(以定位于研究记录片为例)就咬定记录片不放。您只要定了位,成了一个有心人,平时就会留意记录片及评论记录片的资料并及时把它们收存起来。一天一点,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一年两年,持之以恒,您收集的国内外有关记录片的资料就比别人丰富,您对记录片的了解就比别人全面,你对记录片的研究动态就比别人更熟悉:谁发表过什么意见,谁的观点中肯,谁的主张偏颇,谁的见解独到——这样,您拿出的论文不仅不会与别人的论文内容重复,而且您就会比别人发现更多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您的胸中就会涌现出一系列关于记录片的题目及其腹稿,或抽取其中较成熟的一篇进行加工修改投给学术期刊,或在收到开会通知时就选取适合研讨会要求的一篇加工寄去,而且这样拿出的论文就不会泛泛而论,就会有新意,有深度,有价值。论文集多了,观点多了,您对记录片的长期的系统研究就会形成一个关于记录片的新的知识系统——出一本论述记录片的有创见、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就比较容易了。
实行早定题(最好是早定位)的做法,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工作忙碌与严谨治学的矛盾就好解决了。
以上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特点的建议,是把专业研究人员集中收集资料的时间分散到广播电视工作者每日每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将集中改为分散,但不能没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这一严谨治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少,更不能缺。将集中改为分散,不是将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时间减少,还有可能分散的时间总量比集中的时间更长。
解决了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再来探讨收集资料的空间问题。
“早定题,平时多留意。”留意什么?也就是从何处去发现、收集有用资料呢?
鉴于每个广播电视工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关广播电视的书报刊的单位拥有和个人拥有情况不一样:有的齐全,有的短缺而且短缺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个人掌握电脑的情况方面就更不一样。因此不能只就某一境况来谈如何发现、收集资料,只能谈普遍规则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选择。
收集资料有订做和自己做两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中心”都承接专题服务。交了费,它就按您的选题或定位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邮寄给您。订做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收集资料的工作人员不是干您这行的,对资料是否适用,是否有价值的鉴别力当然就比您这位内行差,这就难免会发生漏掉有用资料甚至漏掉宝贵资料的情况。所以专业性很强的选题资料由自己来收集最放心。
自己收集资料又分传统的手工方式和现代的电脑方式两种。传统的手工方式一般是到图书馆:要找书就查《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或书目分类卡,查到要找的书就去借;要找文献就查《全国报刊目录索引》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新闻与传播》、《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专辑,按查到的文章题目及出处找出原文;如果已做了查书目、索引、专辑的工作并已收集到了近几年或近十年、二十年的资料就用不着每次重复这一查找工作,只关注新到的有关书报刊,不断补充新资料就行了。这一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无论研究什么,“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传统的手工方式常以作读书笔记的方法筛选、储存资料。这种方法不便于把筛选的资料分类,所以一般采用卡片摘抄法。每抄一条资料您就按其内容把卡片归入某一类中。例如摘抄了一条谈“记录片的内涵外延”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定义” 类。摘抄一条谈“记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内含”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手法”或“记录片的风格”类。每条资料都要注明其来源和时间(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或作者,文章名,刊名及哪年第几期或作者,文章名,报纸名,版次,日期),以便引用时好注释。卡片摘抄多了,分类细了,每类的内容丰富了,您就可按其中的任何一类写一篇或几篇文章,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正如史学家吴晗说的:“只要抄上一万张卡片,就不愁没有文章写了。”正是在我国一批前辈学者的指引和激励下,二十年前笔者也制备了一个有50抽屉的卡片柜,抄了几千张卡片,,也应验了吴晗先生所说的好处。但自从我掌握了电脑和扫描仪后便毅然淘汰了它。因为,我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利用扫描仪摘录资料,一天收集的资料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也完不成。因此我建议,最好采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收集资料,效率特别高。
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查资料,最好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去查。为什么?
第一,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的前提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资料的数字化程度很高。要使资料数字化需要一大笔资金,全国很多图书馆资料的数字化因缺乏资金而进展缓慢,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受国家特殊保护,因而它的绝大多数资料(特别是报刊、摄影和电子出版资料)都已数字化,可供读者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去查找。
第二,它馆藏宏富,种类齐全,名列世界图书馆的第五位。要查书,它是国家图书总书库,有2000万册,而且建有“全国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应有尽有;要查文献,有2160万件,而且建有“全国文献资料共享协作网”(与全国124家科研院和大学的图书馆联网协作)。也就是说,全国124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中数字化了的资料都有可能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查到。
第三,以前要到北京图书馆查资料非到北京去不可,所以,人们要查资料只好就近到本省、本市甚至到本单位的图书馆。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排除了空间距离的障碍。要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就方便了,这种方法甚至比到本省、本市、本单位图书馆还方便。既然这么方便,不妨每天或每周或每月挤点时间在电脑上通过互联网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与您的定位或选题有关的新书、新文献、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摄制、编辑、导播经验和评论方面的材料,如有就及时下载收存。
第四,由于国家的特殊资助,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条件开设了不少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如:在“数据库检索”中免费检索、咨询的就有10个项目。
尽管使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很方便,但某些资料查起来就不如身边有本工具书方便。例如:要了解“2001年我国有多少电视台,减少或增加多少电视台”的数据,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去查找,就不如从自己书架上取下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查阅方便。所以应自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书,如《新闻学大辞典》、《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学》、《世界广播电视史》、《传播学概论》等等都是撰写学术论文时需要常常翻阅的。

在我们确定了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题目,并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学术论文的撰写了。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撰写原则、撰写技巧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学术论文本质上就是研究结论或科研成果的表述。下面我们谈谈为什么和怎么样按学术论文的本质来撰写。
一,紧盯着目标,不要误入歧途。
表述科研成果,用传播学的话来说就是用语言符号向世人公布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就是把躺在实验室里或书斋里或藏在研究人员心里的科研成果传播出去,为世人所重用。要使世人重视、应用您的科研成果,您的论文就得在以下这几个问题上说服人:第一,您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即是最新产品而不是仿制品更不是窃来品。第二,您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至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具有指导广播电视事业并提高其效果的应用价值。第三,您的科研成果很可靠,论点根基牢,立得稳,结构严,不易驳倒。
让您的科研成果(研究结论、观点、原理、规律等等)为世人所重用,这是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紧紧盯着的目标,也是撰写论文时思维活动为之运转的隐形轴心。我们不少同志在撰写论文时因缺乏这种目标意识、轴心意识而误入歧途。最常误入的歧途有:
第一,混淆文艺作品与学术论文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按文艺作品的仪容去打扮学术论文,想使学术论文具有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以情感人,以美动人;学术论文的力量则在于以理服人。理,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要用道理、真理去征服人,用道理、真理中的内在逻辑和准确反映这一内在逻辑的论文的结构逻辑的力量去征服人。我们常见一些论文作者的心思不是去把握、表现这一内在逻辑,而是带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心情,把心思用在运用什么样的美妙词句上,致使一篇论文花花哨哨,把内在逻辑冲淡、冲乱了。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如果知道学术论文不是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而是用真理服人,而真理是朴实的,它的力量就在于它的朴实,您用美妙的语言把它一打扮,装模作样,它就不实在。一不实在,它就很难取信于人,很难服人了。所以,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广播电视史学家赵玉明教授,新闻理论界德高望重的甘惜分教授等知名学者)的论著都是很朴实的。
第二,用表达的故弄玄虚来代替理论的深刻。人们崇尚理论的深刻、深厚而鄙视其肤浅。但是,不能为了显其论文的深奥,故弄玄虚,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弯来拐去地表述,使读者如坠雾海,不知所云(如“单纯的语言文字铸造的审美殿堂,又往往由于意义之间的空白太大,而造成审美接受之间的距离疏隔”)。(1)结果就是与你发表论文的目的背道而驰。因为,你发表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重用你的理论成果。你的理论成果要得到世人重视,就先得让人理解它,为此,你就得把你的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能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而要用准确、通用、明白的语言。要懂得这个道理:理论越深刻越好,而表述理论的语言和方式越简洁明白越好。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才能最好地达到你发表论文的目标。
第三,生造新词句代替理论创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原创性研究,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原创性理论。但是,不能认为在论文里生造一些很不规范的新词句,玩弄一些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就是原创性理论。所谓原创性研究,就是别人从来没有研究过的内容的研究,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所谓原创性理论就是提出了别人从来没有得出过的研究结论,是一种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而生造的词句,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只是表述科研成果的语言符号,不但不能代替原创性理论,相反,由于这类词句不是把原创性理论表述得清楚明白,反而弄得糊里糊涂,面目全非。因此,我们在写论文时应当尽力不要使用不规范的新词句和生蹩蹩的外来词句。
总之,我们在写论文时要紧扣发表论文的目标让世人重视你的理论成果,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把你的观点、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
二,思路·逻辑框架·提纲
不仅论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要紧扣发表论文的目标来选择,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即论文的思路、逻辑框架、写作提纲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运转。
(一) 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什么问题?就是读者的问题。你写论文不就是向读者阐释、论证你的观点、主张以说服他们吗?你要说服他们,你就得把他们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估计到,并把这些问题化解在阅读过程中,否则他们就不服。他们不服,就意味着你的论点让读者置疑而站不稳,立不起来。即使你论文中的观点、理论没问题,你的理论让人置疑也说明你的表述有问题。所以,写论文时事先估计到读者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呢,乃是关系到论文成败的大事,不可不注意。如何估计读者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呢?假如你要发表《应重视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好,读者就可能问:难道广播电视学的应用理论就不该受到重视?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是不是因为你个人偏爱基础理论?是不是你的志趣在于基础理论?或者是因为你承担了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才如此主张?要化解这些问题就必须说明:A,你的观点是“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广播电视学应用理论研究乃是广播电视学赖以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广播电视学界普遍轻视基础理论研究”。B,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广播电视学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既不是你个人的偏爱和志趣,也不是因为你承担了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才提出这一主张的。关于A,你只要简单声明和陈述一下就行了。而关于B,则是重点和难点,因为要证明: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广播电视学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不是简单几句话甚至不是简短的几段文字就能说清楚的。找准并解答好读者对您论点的问题,这就是这篇论文的思路。
(二)逻辑框架。也可以称为逻辑布阵。因为这是论文要说服读者的策略支架:说什么?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重点论证,哪些点到为止?所说的内容之间如何相互呼应?总之,要把说服的各“兵种”布成一个说服阵势,也就是论文的逻辑框架。
(三)提纲。提纲实际上就是把逻辑框架的表述顺序排列一下,或者说是把“战略部署”中的各“兵种”的出击顺序编排并给每一“兵种”命一个名罢了。
三,前言·正文·结论
在中国大陆社会科学论文暂时还没有流行开辟“文献回顾”或“文献探讨”专栏的情况下,前言就承担了简略介绍论题研究动态的任务。不要小看了这个任务,读者是否认为你工夫下得深,你的论文是否有新意,有价值,就要看你对论题研究动态的把握程度。所以,在前言里要认真交代论题的研究动态,让人从中看出你论文的新意、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前言一般还要交代写作背景(即选择研究这一问题的原由)、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考察视角。有的还对论文的某些缺陷的客观原因作解释或针对读者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化解。总之,前言没有固定的格式,这里只介绍一般情况。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在读者阅读正文之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正文就是按提纲的顺序,把逻辑框架结构各个构成一一展开来阐释、论证。根据笔者八十年代初编辑学术期刊、论文集、丛书过程中的心得,请作者在撰写正文时注意如下几点:
(一) 论据是论文的基石,是论文的力量之所在。不仅总论点、分论点要有充分的依据,就是行文中的判断也要尽可能摆出论据,没有论据不要轻率判断。如“网络媒体引发的媒体竞争愈演愈烈”。(2)电脑普及率还低的今天,断言激烈的媒体竞争是由“网络媒体引发的”,根据何在?文中没有摆出。没有论据就作出令读者稍动脑筋就觉得是不正确的判断,怎能达到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呢?翻开有些学术期刊,像上面这种没有论据就妄加判断的例子还真不少。
(二)引文尤其是有关新观点、新创见的引文一定要加注。现在不少论文尤其是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论文引文时不加注或极少加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便于读者、编者查找、核实原文。有的甚至在使用别人的成果时不用引号,也不说明是某某人的观点。这是违反科研道德的。别人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就是别人的,不能含糊,应当注明。注明就是尊重别人的成果,也表明自己无掠人之美的不道德的意识。
(三)文章写好后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检查、修改、补充、定稿。为什么要搁置一段时间?因为文章过程中容易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势。束缚思维,不容易跳出来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过一段时间,那个相应的定势减弱,思想获得解放,加上看一些新材料,再回过头来检查,就会发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需要纠正,修改;就会发现一些片面,缺失之处需要补充、完善。世上一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大都把自己的论文放一段时间才发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他把他的关于太阳中心学说的论文放了9年才拿去发表。
至于论文最后要下结论乃是常识,本不应在此赘述。但我看到一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正文之后无结论,他的观点分散在正文里。这样做会使读者开卷了然,闭卷茫然,不利于实现你发表论文的目的。所以,在正文之后最好把论文的总论点、分论点整理、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文字,便于读者把握、记忆。

最后,我还要谈谈论文幕后的人格问题 。也许有读者觉得奇怪,你谈学术论文写作怎么扯到人格上去了?这是因为,做学问先要做人。科学是踏踏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表述过程(即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一丝不苟还是马马虎虎?是刨根问底还是浅尝辄止?是严谨还是浮躁?是实事求是还是主观武断?是追求贡献于人类而刻苦钻研还是追求虚荣而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这一切都是由人格左右,由人的科研道德所决定的。所以,要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定要加强科研道德修养,注意高尚人格的提升。(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注释:
(1)《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6期14页
(2)《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1期15页


棋牌游戏大全_棋牌游戏下载_官网推荐最火爆棋牌游戏平台*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毕业论文格式的详细说明

毕业论文格式的详细说明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